邊于1914年正式建縣。1949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8月15日正式成立峨邊縣人民政府,隸屬于川南行署樂山專區。1955年11月9日,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委托樂山專區代管。
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塊土地上就有古人類活動。商、周已有部落和村莊。春秋戰國屬吳、越、楚管轄。秦、漢分屬番縣及馀汗縣境。吳、晉至隋為鄱陽、馀干二縣地。唐以后為鄱陽、馀干、樂平、貴溪四縣屬地。明正德七年
萬泉縣于唐武德三年置縣。榮河縣曾三易縣名,漢為汾陰縣,唐開元十年改稱寶鼎縣,宋大中祥符四年改名榮河縣。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并,改為萬榮縣。2000年,萬榮縣轄4鎮13鄉:城關鎮、榮河鎮、漢薛鎮、通化鎮、南張鄉
1958年屬茅店公社,1960年析置萬龍山公社,1966年并入國營萬龍山墾殖場,1984年改鄉。1997年時,面積78.3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東坑、長嶺、隴上、南嶺、下沖、槽下、下村7個行政村。2003年華云鄉并入。
1952年建三義寨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91.6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蔡樓、薛樓、河渠、三義寨、夾河灘、楊圪垱、丁圪垱、老文、西馬莊、傅樓、管寨、范臺莊、賈堂、蔡樓、西侯寨、康寨、西陳寨、曹
元區原屬沙縣轄境,其地名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因當地有一安氏產下三胞胎,長曰龍元,次曰獅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為三元。宋時乃為沙縣二十二都的一個小村莊,直至明代中葉才辟墟設鎮,明清設三元里,民國后設
1961年建三朗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原西鄉并入。1997年,面積74.4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朱往驛、南魯莊、河北召村、師召村、居召村、蔣召村、賈召村、辛召村、西高村、韓莊、尹里、北嶺蹤、南嶺蹤、南鎮、北鎮、張
三汊具有悠久的歷史。三汊鎮東北的拾墩村神隍墩就是殷商時期的文化遺址。唐貞觀年間,三汊鎮東北的三汊埠就是一個水碼頭鎮。歷史上因為東楊店河、西產川河、南野豬湖支河在三汊埠處交匯成為一個“丫”字型,此地又。
“三道崗”之名稱,乃自依蘭縣城至三道崗鎮,依序排列有崗地三道之第三道崗地,故稱“三道崗”。
上義地域,秦漢時期屬南?げ┝_、龍川兩縣之地。宋、元兩代屬歸善、長樂兩縣之地。明朝隆慶三年成立永安縣,屬惠州府古名都,清代保留建制。民國元年裁府設道,屬潮循道永安縣。民國三年1月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紫金縣。
上華街道唐宋屬紫巖鄉江陽里、橫山鄉清江里。
現上莊地域歷史上長期隸屬于昌平縣。西郊農場前身彰化農場系1949年11月建立,場部設在彰化村,1954年4月改為現名。1956年3月,白水洼鄉成立。
秦朝時莊行屬會稽郡海鹽縣,南北朝地屬吳郡前京縣,隋朝時改屬昆山縣,唐天寶年間地屬華亭縣。清雍正四年,奉賢建縣后,莊行地屬奉賢縣白沙鄉十三保,云間鄉十二保。清宣統三年,莊行屬江蘇省蘇州布政司松江府奉賢縣
曹路鎮在唐天寶十年尚在江海水域中,于五代顯德元年才走上陸地邊沿,真正成陸于北宋皇佑至和間,是古代高昌鄉二十二保的一部分和九團一到九甲。成陸之初,屬華亭縣管轄,到元至元二十九年歸入上?h境內。清雍正三年
原為閔行區浦江鎮西北部分,于2015年6月16日獲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復,成立閔行區浦錦街道辦事處。7月2日正式掛牌成立。即將浦江鎮的浦星路以西,豐收村和亭子村南面現有村界以北區域劃出設立浦錦街道。
梅隴,舊名梅家弄,傳因明成化年間,徽州梅姓在此經商,其后裔建宅第形似街弄而名。興起于清嘉慶年間,為梅家弄市。又因與上海市南梅家弄同名,1933年經上海市政府批準,改名梅隴。
明嘉靖二十年,置青浦縣時,趙巷地屬青浦。清宣統二年,青浦縣劃為16個市、鄉,趙巷屬北鳳天方鐵鄉。民國5年,北鳳天方鐵鄉改為北鳳天方鐵鄉區。
石湖蕩地區在春秋時,隸吳國長水縣。秦代屬會稽郡由拳縣。東漢永建四年,隸吳郡婁縣。
1958年建上鹽灣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上鹽灣鄉改為上鹽灣鎮,面積98.1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上鹽灣、寨坬、郭家溝、柏樹溝、武家溝、林家山、林家溝、孫山、強家渠、好皮梁、碎金驛、崖窯溝、姬家坡、鐵爐
上碑村歷史悠久,據查,古時有一次洪水泛濫成災,白浪滔滔,一片汪洋,廬舍漂沒,有一幸存者,爬于碑的頂端,雙手摟抱,未被大水沖走,幸免一于難。以后便以此取名為上碑至今。鄉政府取其駐地名為上碑公社。1952年辦農業生產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