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地圖。五代十國期間,各政權間的戰爭和吞并不斷,軍事、外交和政治的需要使一些專題地圖、特別是軍事形勢地圖得到重視。直到北宋初年,這類地圖還發揮著
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在全國測繪的基礎上,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17—1718年)繪制成了《皇輿全覽圖》。當時的原稿現在已不知去向了
鑿濟州河和會通河。自宋朝起,太湖流域便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產糧區,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元朝以大都為都。都城官兵、百姓眾多,糧食的消耗量極大,每年
新疆的自然環境。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邊疆,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在歷史上,它一直是我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這里分布著許多高聳的山脈
秦人興建鄭國渠。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戰國末年秦國穿鑿的鄭國渠。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上面所說的自然條件因素外,另一個因素是政治軍事的
朱思本的《輿地圖》、羅洪先的《廣輿圖》和楊子器跋《輿地圖》。朱思本,字本初,號貞一,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生于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卒年不詳,是
《五岳真形圖》與等高線的運用。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學者在一本刊行于17世紀的《五岳真形圖》中發現了一幅《東岳(泰山)真形圖》,這幅圖用墨跡勾繪出了泰山山脈的
潘季馴治黃理論中的地理思想。潘季馴(公元1521—1595年),我國明代督河大臣,著名的水利學家,先后四次奉命督河,歷時27年,成績卓著,在我國歷代治黃史上占有
沈括的地理思想。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國古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著名科學家,在各個方面都有新的貢獻。他出身于下層官吏
地志撰著的重視與相關理論。清王朝非常重視方志的修纂工作。清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為配合《一統志》的編修,康熙帝就曾命各省督撫聘集宿儒名賢接古續今,
帝國主義入侵后部分領土的喪失。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賄通地方官,在壕鏡澳(今澳門)登岸建立居留地。至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葡萄牙人變賄賂
唐代帝陵。唐代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自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至907年滅亡,前后近300年,共歷21帝。其中除武則天合葬于乾陵,昭宗李曄和陵和哀帝李
西周。周的始祖棄,姬姓,被周人認為是種植稷和麥的創始者,號后稷。相傳舜封棄于邰[tai 臺](今陜西武功縣西南),傳至公劉時遷豳[bin賓](今陜西旬邑縣西)。約公
南唐二陵。南唐(公元937—975年),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在位七年,公元937—943年)死后與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寧牛首山南
元、明、清的疏浚河道。太湖流域下游,地勢平緩,向東注入東海,向東北注入長江,向東南注入杭州灣的水道,都因比降很小和潮水頂托,行洪緩慢。又因為圩田的經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拓跋鮮卑于258年(魏甘露三年)從五原遷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形成部落聯盟。傳至祿官(公元295—308年在位)時,分部
二里頭遺址與偃師、鄭州的兩座商城。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與鄭州商城,是商代考古中最重要的新發現。使商文化的研究從盤庚以來的殷墟提早到商代前期。其中,二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明朝初年,安南(今越南)發生內亂,黎蒼篡奪了陳氏的王位,又欺騙明朝為陳氏絕后,獲得了明朝的冊封。不久,老撾將故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送到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隋朝存在的時間盡管很短,卻在前所未有的范圍內建立了正式行政區。 在北方,隋朝從突厥人手中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五原
南海名山。海南島面積34380平方公里,僅次于臺灣,為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的地形中央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狀。地貌形態,如偏心東南的三層環臺壘成。中央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