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

瀏覽

唐代帝陵。唐代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自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至907年滅亡,前后近300年,共歷21帝。其中除武則天合葬于乾陵,昭宗李曄和陵和哀帝李柷[chu觸]溫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具體地點不詳)以外,其他18個皇帝的陵墓都在陜西省關中盆地,渭河以北的黃土原(俗稱二道原)和北山各嶺頂部。陵區西起高宗乾陵,東至玄宗泰陵,分布于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六縣境內,綿延100多公里。黃土原海拔500—800米左右,原高土厚;北山山脈海拔750—1200米,山峰南北成陡坡,東西為深谷,多屬圓錐形的孤山。這種背依山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川、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置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

唐代陵園建制,坐北朝南,地勢北高南低,中軸線南北向,東西對稱布局。兆域內帝陵玄宮、神道和乳臺至鵲臺之間作三級臺階狀。陵墓所在的內城偏北,外設外城,陪葬墓多在陵園東南,內外分為三重。這種布局自乾陵開始形成定制,其設計思想顯然受到都城長安城布局的影響,并且影響了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帝陵的設計。各陵占地面積很大。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昭陵和貞陵周圍120里,乾陵周圍80里,泰陵周圍76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簡、靖等13座陵周圍40里,獻陵最小,周圍20里。

唐代18陵的構筑分為“積土為陵”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積土為陵的有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四座,都分布在黃土原上。這類陵丘用夯土筑成,呈覆斗形,類似漢代陵墓,但規模較小。其余14座則依山為陵,分布在北山山脈。這類陵墓利用山勢,玄宮開鑿于山峰南面的山腰上,上部不筑墳丘,前面有一條長墓道,氣勢十分宏偉。經過勘察或試掘的乾陵、橋陵、定陵、泰陵、建陵、崇陵和簡陵的墓道和墓門全部用石條砌筑封堵。橋陵墓道全長約70米,寬3.78米。墓道下層的石條排列整齊,石面皆刻出編號,用天、地、玄、黃、宇、宙等字劃分,有“天卌一”、“地卌六”、“玄卌一”、“黃卌五”等。石條最長的1.22米,最短的0.37米,厚0.4—0.45米。石條間的縫隙以石灰灌注。估計整個墓道共砌筑石條3900多塊。

關于唐陵“玄宮”,文獻記載籠統,也沒有經過考古發掘,結構尚不清楚。據《唐會要》記載,昭陵玄宮進深75丈(約230米),前后安置五重石門。五代的溫韜盜掘時曾看到:玄宮“中為正寢,東西廂列”,建筑宏麗,不異人間,墓內隨葬有包括“前世圖書、鐘王筆跡”在內的大量珍寶。通過幾座發掘的陪葬墓可以對了解玄宮的結構得到一些啟示。如懿德太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是按“號墓為陵”的制度構筑的。懿德太子墓墓室由斜坡墓道、六個過洞、七個天井、八個小龕、前后甬道和磚券穹隆頂前后墓室組成,全長100.8米。其布局模仿皇帝內宮設計。過洞大致相當于宮城門、宮門和殿門,而前后室則象征前朝后寢。墓內有大量的壁畫,使用哀冊,不用墓志。壁畫內容有門列棨〔qi啟〕戟,儀仗出行,以及伎樂、供奉、內官、宮女等,都與文獻記載的宮廷制度相吻合。

陵園有內外兩重圍墻,布局左右對稱。陵墓四周夯筑內城墻,四面各辟一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東華),西曰白虎(西華)。積土為陵者,城多為方形,四門正對陵丘。依山為陵者,城呈不規則多邊形,南、東、西三門大多正對玄宮,北門多因地勢而筑,方位不正。門外均有闕一對,四角有角闕。外城墻的具體情況尚不清楚。內城南門內有獻殿,南門外有很長的神道,神道中間設闕名乳臺,南端設闕名鵲臺。乳臺與南門的距離一般在600米以上,乳臺與鵲臺的距離一般為2000多米,少者1500米左右。乳臺至南門的神道兩側對稱排列石刻。門闕、角闕、乳臺和鵲臺基址均為夯筑,夯層厚約八厘米。底部四周砌條石,上部外面包磚。遺址附近多有唐代磚瓦,推測上部原有樓閣建筑!跋聦m”多數建在帝陵西南、鵲臺西北、距陵墓2.5公里左右的山下,是守陵官員和宮人居住和進行日常獻祭的地方。

唐太宗昭陵是唐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玄宮所在的九嵕〔zong宗〕山,山南地勢孤絕,山北則較平緩。因距獻殿較遠,所以特在陵的北面玄武門內修建了一座祭壇作為舉行大典的場所,是其他陵所沒有的。祭壇遺址東西寬53.5米,南北長86.5米。寢殿在山南50米,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坐南面北,周有墻垣,東西長237米,南北長234米。正殿在南,東、西、北三面為廊,院中有方亭,院門有三個門洞。九嵕山的東、西、南三面建鑿許多石窯洞,有的洞壁用石條砌筑,頂部有壁畫痕跡,洞口有封門石。東西兩面的窯洞大概是放置隨葬品或為陵園雜役人員的居室,南面的窯洞可能是供靈魂游樂的場所,即“頂上亦起游殿”的游殿。山的東南和西南尚存當年架設棧道的遺跡。昭陵地面建筑雖然已蕩然無存,但獻殿遺址出土的一件屋脊上的鴟[chi吃]吻高達1.5米,重約150公斤,可以想見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而由眾多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筑整體又是多么宏偉。

唐陵遺留下大量石刻,形式包括圓雕、浮雕和線雕。題材之廣和技藝之精都遠遠超過前代,堪稱我國古代大型石雕藝術的寶庫。這些石刻主要布置在神道兩側和四門外,其中以神道石刻數量最大,種類最多。

大體上早期高祖獻陵和太宗昭陵的石刻形制巨大、雄渾,題材、數量、陳列位置等并無定制。盛唐時期的高宗乾陵、中宗定陵和睿宗橋陵的石刻雖仍保存前期風格,但雕刻藝術更為精湛,而且種類和數量大為增加,組合基本形成定制。中晚唐時期,自玄宗泰陵至僖宗靖陵的13座陵墓,石刻大部分形體卑小,制作粗糙,組合上也出現混亂現象,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境況。

昭陵由于山南地險,石刻都集中在陵北!短茣肪矶d:“上欲闡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寫諸蕃君長貞觀中擒伏舊化者形狀而刻其官名:突厥頡利可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出苾……等十四人,列于陵司馬北門內,九嵕山之陰以旌武功。乃又刻石為常所乘破敵馬六匹于闕下也!奔缐瘱|西廡布列太宗生前所乘六匹戰馬的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駿”。唐太宗為追念自己南征北戰的功績并紀念心愛的戰馬,在埋葬長孫皇后之后即詔令雕刻“六駿”。據說,“六駿”都是從西域和波斯馬中精選出來的良馬。在雕刻時,先由大畫家閻立本繪制圖樣,并令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贊語于石的上角。

“六駿”雕刻在高2.5米、寬三米的石板上,據《全唐文》所收贊文記載,原分東西兩組。東面第一駿“特勒驃”為黃馬,白喙,微黑,是平定宋金剛時的坐騎;第二駿“青騅”蒼白雜色,前中五箭,是平定竇建德時的坐騎;第三駿“什伐色”純赤色,前中四箭、背中一箭,是平定王世充、擊敗竇建德時的坐騎。西面第一駿“颯露紫”紫色,前中一箭,是攻洛陽擊敗王世充時的坐騎;第二駿“拳毛騧[gua瓜]”為黃馬,黑喙,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是平定劉黑闥[ta踏]時的坐騎;第三駿“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是平定薛仁杲時的坐騎。六駿中“颯露紫”是唯一附刻人像的,人正在俯首為馬拔箭。據《唐書·丘行恭傳》記載,它所表現的是攻擊洛陽王世充時丘行恭拼死護駕讓騎拔箭的故事!叭m”和“特勒驃”表現出緩步行進的安然神態,其他四匹則表現了奔騰的強勁姿態。這些技藝精絕、又寓意著豐富歷史內容的藝術珍品,線條簡潔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成就?上б延1914年全部被破壞,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駿被盜運到美國,現存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其余四駿復原后,現存陜西省博物館。

昭陵玄武門內,原陳列著高宗年間所刻的14尊“蕃酋”像,包括突厥、吐蕃、吐谷渾、龜茲、于闐、焉耆、高昌、新羅、樂浪等的可汗和王,他們都曾受唐朝的詔封。石雕像高二米多,座高一米。清乾隆以后大多被毀,現存的僅有“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社爾”、“高昌王左武衛將軍智勇”、“焉耆王龍突騎支”等。自昭陵設置“蕃酋”以后,各陵也都設“蕃酋”或“蕃民”的石像。乾陵保存較完好,共有61人,玄宗泰陵存三人,敬宗莊陵存八人。德宗崇陵僅存一人,貌似南亞人。

自高宗乾陵以后,陵墓石刻群的組合排列有一定規制。內城四門各列石獅一對,北門外有石馬和馬夫,南門外神道兩側立華表、翼馬、駝鳥、石人、石馬和馬夫、“蕃酋”像等,但石刻的數量各陵不等。各陵中乾陵石刻最多,現有109件,橋陵次之,現有80余件。橋陵石刻中無“蕃酋”和碑,其余數量、種類、排列順序和乾陵相同。

唐高祖獻陵仿漢代制度開始實行陪葬制,唐太宗對此又作了明文規定。貞觀十一年(公元638年)正式詔令:“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zhunxi諄西,墓穴〕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背阍崮雇,還有一部分是屬于從葬的。貞觀二十年(公元647年)規定:“其有父祖陪葬,子孫欲從葬者亦宜聽允!睋鹗浐桶l掘資料,昭陵和乾陵均有從葬者。

唐代陪葬以唐初諸陵為多,玄宗泰陵以后甚少,到晚唐基本上消失。其中昭陵陪葬者最多,但各書記載不一。根據調查,地面現存封土墳丘167座,可以確認墓主姓名的有57座,包括文武功臣、皇子、公主、妃嬪,還有少數民族的首領。其中著名的有尚書右仆射衛國公李靖、司空太子太師英國公李勣、侍中鄭國公魏征、左衛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程咬金)、中書令虞國公溫彥博、尚書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國子祭酒孔穎達以及突厥大將軍史太奈、阿史那忠節等。

獻陵陪葬墓多在陵北和東北,和漢代陵墓相似。從昭陵開始,陪葬墓都在陵南和東南。關于陪葬墓的位置排列,歷史上有“以文武分左右兩列”的說法。但從昭陵可以確定墓主姓名的57座陪葬墓看,基本上是埋葬時間早者距陵近,時間晚者距陵遠。

陪葬墓依照死者的品級高低和嫡庶親疏采用不同的形制。少數依山為陵,多數積土為墳。墳丘外形有覆斗形、圓錐形、山字形等。覆斗形的一般為皇室人物,周有圍墻,南門建闕,闕南立石刻。圓錐形的數量最多,大小高低不同,葬者多為文武大臣,少數為皇族。山字形的僅有李靖和李勣兩座,是仿照漢代衛青、霍去病的故事,為表彰他們的戰功而修筑的。還有少數墓墳丘相連或無墳丘。有些陪葬墓前立碑和石刻。石刻種類、數量也因墓主地位不同而有差別,一般為石人、石羊、石虎和石柱。陪葬墓的墓室有單室和雙室之分,規模大小也有區別。

已發掘的18座陪葬墓都曾被盜掘,但仍出土了大量三彩陶俑、彩繪陶俑、彩繪貼金釉陶俑和瓷器等隨葬品。昭陵陪葬墓鄭仁泰和張士貴墓出土的彩繪陶俑群,品類多樣,色彩鮮艷。有擊鼓、吹笛、跳舞的,有騎馬、牽馬、牽駝的,表情、動作、服飾都雕塑得惟妙惟肖。陶俑中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和載運絲綢的駱駝,反映了邊疆和內地的密切聯系以及中外之間的友好往來。

陪葬墓的墓室、甬道或墓道大多繪有壁畫。壁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的人物畫為主,顏色絢麗、布局嚴謹、題材多樣。內容以出行、儀仗、畋獵、游樂、歌舞、伎樂、侍男、侍女為主,還有鎮墓的青龍、白虎等。各墓中都有侍女圖,侍女豐頰秀眉,神態各異,極富韻味。章懷太子墓共有壁畫50多幅,面積達400平方米。墓道兩側的壁畫內容有出行、馬球、客使、儀仗等。馬球圖描繪20余騎爭打馬球的場面,畫面尤為生動活潑。墓室內的壁畫內容為宮廷行樂生活場景,有歌舞樂伎、觀鳥捕蟬、出行、儀仗等,場面壯觀,氣勢宏大。懿德太子墓的戟架和闕樓圖,形象地顯示了宮闕建筑的特點。這些壁畫勾勒準確,形象生動,著色層次分明,顯示了高度水平,為我國古代繪畫史增添了新的內容。

陪葬墓前的碑石和墓內出土的墓志有不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包括真、草、隸、篆各種書體,代表了整個唐代書法的不同流派和風格。

乾陵

乾陵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乾縣城北梁山上。高宗、武則天時期是唐朝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強盛時期,乾陵也是唐代諸陵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好的一處。李治,公元649年即位,晚年多病,政令多出于武則天,公元683年,葬于乾陵。高宗死后,武則天先后廢中宗、睿宗并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21年,公元705年死,臨終遺囑去皇帝尊號并合葬乾陵。

梁山海拔1049米,三峰聳立,北峰最高,為山陵主體,南部二峰東西對峙,成為山陵南端的天然門闕。陵園周圍約40公里,氣勢雄偉,規模宏大。

乾陵依山為陵,玄宮開鑿在梁山主峰南面的山腰上。墓道全部開鑿在石灰巖上,正南北向,呈斜坡狀,全長約65米,外部寬3.87米,墓門外寬2.75米。墓道及墓門全部用石條封砌,石條長1.25米,共39層,估計整個墓道用石條2500多塊。每層石條之間用細腰鐵榫固定,接縫處用鐵漿灌注,石條上再用夯土堆筑,異常堅固。這與《新唐書》、《唐會要》和《資治通鑒》中關于乾陵“玄宮以石為門,鐵固其縫”等記載是一致的。不少石條上刻有工匠姓名,墓道兩側石墻上殘存有壁畫。

乾陵陵園據《長安圖志》記載周圍有內外兩重城墻。通過調查已發現了內城基址。內城平面近方形,南墻、北墻長1450米,東墻長1582米,西墻長1438米。城基夯筑,寬2.1—2.5米。四面各開一門,形制相同,門址寬27米,門前左右對立一對闕。四角有角闕,闕址現存高度5.1—10米。南門內發現的建筑遺址有獻殿及東西兩廂的東、西閣。南門闕為三出闕形式,殘高11—12米;吩谝粋水平面上,用石條鋪砌,闕臺夯筑,外包磚墻,向上逐漸收分。

南門外神道以南有鵲臺和乳臺遺址。鵲臺是陵園的第一道門,在梁山南坡下,距內城南門約四公里,東西兩闕相距100米,現存高9—10米,基部四周砌石條。乳臺是陵園的第二道門,在內城正南司馬道南端東西兩側的山峰上。兩峰呈東北一西南方向,間距380米,海拔分別為944米和930米,形勢極為壯觀。乳臺經考古發掘,也為三出闕形式;菲矫娉孰p重凸字形,東臺寬端向西,窄端向東,西臺則相反;允瘲l平砌,面闊23米,最大進深12.85米,最小進深10.5米,高0.76米;陨系年I臺,中心為堅實的夯土,四周以平砌的磚墻包裹,上下收分顯著;鶎挾烁、窄端低,呈三級臺階式,依此夯筑的闕臺頂面也呈錯落的三級臺階式。西乳臺殘高9.7米。東乳臺頂部殘留有部分鋪地磚,通高14.4米,應是乳臺的原高。乳臺附近有殘瓦,推測臺上原有樓閣建筑。號墓為陵的李重潤墓壁畫中有一組三出闕建筑,形制與乳臺的發現一致。從南門闕和乳臺建筑推測,鵲臺可能也是三出闕形式。三出闕建制始于太宗時期,應是帝王等級的標志。

乾陵的石刻是唐代諸陵中最多的,現有109件,主要集中在神道兩側。由南向北依次為華表、翼馬、駝鳥各一對,石馬及牽馬人五對,石人10對,石碑兩通,蕃酋61尊,皆東西對稱布置,相距25米。華表是陵墓入口的標志,通高約八米,呈八面柱形,通體雕飾云紋、瑞獸和纏枝石榴花紋。翼馬有卷云狀雙翼,作云霧中飛翔奔馳之狀,石座上雕刻龍、獬豸〔xiezhi泄治〕、獅、象,或仰首怒吼,或張牙舞爪,或奔馳追逐。駝鳥昂首挺頸,作侍立狀。翼馬和駝鳥相距約230米,置于陵前,象征著多層警衛。石馬上雕刻鞍、鐙等馬具,牽馬人站在前側。石人代表皇帝生前的侍衛,頭戴束發冠,身穿寬袖長袍,腰系帶,腳著靴,雙手握劍,雙目注視前方。石碑東西相距61米。東邊的“無字碑”,通高約7.5米,寬2.1米,厚1.5米,系按武則天遺言而立,意思是自己的功過由后人來評價,故不刻文字。西邊為“述圣紀碑”,通高約七米,平面方形,每邊長1.86米。碑身分為五段,碑文刻于正面,計8000余字,并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碑文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內容為歌頌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經考古發掘,碑原有碑亭。無字碑亭的基址為方形夯土臺,面闊15.8米,進深15.55米,共九間,碑在中心。周圍柱礎為青石質,邊長0.6—0.7米,中間有榫眼。碑亭四周有磚砌的散水。據《長安圖志》記載,高宗殯葬時,我國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和鄰近國家的特使共61人前來乾陵參加葬禮。為了紀念這件大事,唐中宗于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刻石像立于陵前。東列29人,西列32人,皆穿窄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兩手前拱作祈禱狀。石人頭部早年多被毀,只有西列兩尊尚存頭部,皆高鼻、深目,顯然系西域或中亞人。石人背后刻有國名和官職、姓名,少數尚可辨認,有“木俱罕國主斯陁勒”、“于闐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羯達健”、“阿史那忠節”等七人。據考證這些國大多在今新疆境內。高宗、武則天時代唐代政權北控漠北,西轄蔥嶺,這些人往往既是本地區的酋王,又是唐朝中央政權任命的地方行政長官。這些石刻正是唐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寫照。另外在內城四門外各置石獅一對,一般通高2.9米、寬1.16米,北門外殘存有石馬和控馬者石像。

乾陵的陪葬墓文獻記載不一。地面現存封土17座,分布在陵的南面和東南面。陪葬墓四周有園墻,面積大小不等,只設南門,門外立石刻。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潤墓規模較大,墳丘為覆斗式,陵園南北長256.5米,東西寬214米,四角有角樓。南門內有獻殿,門外設一對夯土闕,闕以南依次布列石獅一對,石人二對,石華表一對。章懷太子李賢墓墳丘也為覆斗式,陵園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43米。南門闕以南只有石羊一對。1960年以后先后發掘了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和燕國公李瑾行五座陪葬墓。墓均由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前室和后室組成。墓室和甬道用磚砌筑,方磚墁地,室頂為穹隆頂。墓內繪有大量壁畫。懿德太子墓道兩則繪有城墻、闕樓、出行車馬儀仗、侍衛武士、侍從文官等;章懷太子墓道兩側繪有出行圖、馬球圖、客使圖等,都屬唐代壁畫的精華。墓葬皆被盜,殘存隨葬品多為三彩俑、鎮墓獸等陶器。

唐代帝陵表

陵名|帝名|生卒在位年|位置|簡 況

獻陵|高祖|李淵|566—635;618—626|三原縣北20公里永和村|封土覆斗形,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高20米。陵園東西781米,南北710米。 現存石刻10余件,陪葬墓丘23座。

昭陵|太宗|李世民|599—649;626—649|禮泉縣東北|22.5公里九嵕山|因山為陵。 與長孫后合葬。 現存石刻20余件,陪葬墓丘167座。

乾陵|高宗|李治|628—683;649—683|乾縣北6公里梁山|因山為陵。與武則天(624—705;684—705在位)合葬。陵園周長5920米。 現存石刻109件,陪葬墓丘17座。

定陵|中宗|李顯|656—716;705—710|富平縣北13公里鳳凰山|因山為陵。陵園東西1250米,南北1180米,F存石刻7件,陪葬墓丘6座。

橋陵|睿宗|李旦|662—716;710—712|蒲城縣西北|15公里金熾山|因山為陵。陵園周長13320米,F存石刻80余件。史載陪葬墓有劉后、竇后等,現存墓丘6座。

泰陵|玄宗|李隆基|685—762;712—756|蒲城縣東北|15公里金粟山|因山為陵。 陵園東西1680米,南北1700米。|現存石刻30余件。史載元獻楊皇后和內侍高力士陪葬。高力士墓在東南2.5公里。

建陵|肅宗|李亨|711—762;756—762|禮泉縣西北12.5公里武將山|因山為陵。陵園周長4876米,F存石刻50余件。史載郭子儀、李懷讓等陪葬,今夷平。

元陵|代宗|李豫|727—793;762—779|富平縣西北15公里檀山|因山為陵。 現存石刻9件。

崇陵|德宗|李適|742—805;779—804|涇陽縣西北20公里嵯峨山|因山為陵。 陵園東西2500米,南北1670米。 現存石刻60余件。

豐陵|順宗|李誦|761—806;805|富平縣東北17.5公里金甕山|因山為陵。 現存石刻2件。 史載王皇后陪葬。

景陵|憲宗|李純|778—820;805—820|蒲城縣西北7.5公里豐山|因山為陵。 陵園東西2900米,南北2500米。 現存石刻40余件。史載郭皇后、鄭皇后、王賢妃等陪葬。

光陵|穆宗|李恒|795—824;820—824|蒲城縣北|15公里堯山|因山為陵。 陵園南北2900米,東西2350米。 現存石刻20余件。史載王皇后、肖皇后等陪葬。

莊陵|敬宗|李湛|809—826;824—826|三原縣東北15公里柴家窯|封土覆斗形,邊長57米,高17米。陵園東西490米,南北480米,F存石刻10余件。史載太子李普陪葬,陵東北有一墓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