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概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淮水、長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西東流向,東西水上交通比較便利。但南北水運困難,這就要求人們穿鑿一些南北走向的運河。
上述主要江河的干流,雖然都是西東走向,不過它們也有不少南北流向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往往相距不遠,如黃河支流與淮水支流,淮水支流與長江支流,長江支流與珠江支流等。再加上這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土地平坦,湖泊眾多,稍作改造和連綴,便可形成人工河道。因而我國的運河多以南北走向為主,并且很早便已出現。
周、秦、兩漢時期是我國運河史的早期階段,當時雖在全國各地鑿成許多運河,但還沒有形成以骨干運河為主的、全國性的運河網絡,同時,對自然河道改造的程度也不深,水道比較淺澀彎曲,通航能力較差。隋、唐、宋的運河不同,鑿成了一批以都城為中心,通向全國一些主要經濟區的又長又深的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元,完善于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干線。它北起全國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市),南到太湖流域的杭州。太湖流域是元、明、清三代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這條運河將全國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結合在一起,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繁榮,加強國家的統一,都有巨大的作用。
都江水利系統,位于岷江中游成都平原。它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航運等作用。在古代,由于玉壘山、灌縣、岷江曾分別稱為湔〔jian煎〕山、都安縣、都江,所以在南宋稱都江堰以前,它又有湔堋〔peng朋〕、湔堰、都安大堰等稱謂。這一工程既古老又年輕,在歷史上,無論在工程配置方面,還是經濟效益方面,都有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外水利史上的明珠。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北抵北山,南達秦嶺,面積約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黃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東流經全境,所以又稱渭河平原。它由黃土沉積而成,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無霜期較長,180—200天,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但降雨量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間,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特別是春播的需要。為了發展關中農業,必須發展水利,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相繼在這里鑿成鄭國渠、白渠、成國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寧夏平原的自然條件并不優越,但它卻被譽為“塞上江南”和“西北糧倉”,這與當地各族人民不懈地進行水利建設有密切關系。
黃河中下游,遼闊坦蕩,屬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厥土惟黃壤,厥田唯上上”。氣候屬溫帶亞濕潤區。它是中國古文明的搖籃,史前的西侯度文化、“藍田人”文化、“丁村人”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歷史時期的夏商周文明、秦漢文明、隋唐宋文明等,都在這里或以這里為中心發展起來。但是,黃河下游的河道又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于世,所以治河又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