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Xinjiang Uygur Zizhiqu)的由來

瀏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Xinjiang Uygur Zizhiqu)簡稱新,在我國西北部。

從公元前一世紀起,西域地區成為漢王朝的一個組成部分,漢唐皆設有都護府正式行使國家權力。

到清乾隆時設立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路。這一區域對清朝而言,卻是新開辟的疆土,故習慣上稱為“新疆”。

光緒十年(1884年)改建為新疆省。

1955年改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一詞特指新疆地域范圍從古代一直延續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統治時期。

清軍入關以前,所統轄的疆域僅限于中國東北地區。入關后,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后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時,清政府的政令終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將最后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后,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

新疆這個名稱,有另外一層意思。繼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伊犁地區。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 于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即新疆自古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是新從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復的失地,故以新疆定為省名,有“故土新歸”之意。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從口頭傳統上已經成為特指西域地區名詞“新疆”一詞正式成為特指中國西域地區的專用名詞,沿用至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占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現有56個民族成份,主要居住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

1884年(光緒十年),清政府發布新疆建省上諭,設立新疆省,由巡撫統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在新疆實行與中國內地一樣的行政制度。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新疆巡撫,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清朝對新疆的經營,無論是規模和范圍皆遠勝從前歷代,社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至1909年(宣統元年),新疆省下轄4道,道以下共隸有6府、10廳、3州、21個縣或分縣。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

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

截至2021年2月,新疆現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11個自治區直轄縣級市。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臺、伊犁、庫車、巴楚、且末、于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中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