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是細胞內蛋白質與脂類合成的基地,幾乎全部脂類和多種重要蛋白都是在內質網合成的。 形態結構: rER多呈扁囊狀,排列較為整齊,在其膜表面分布大量核糖體。功能:蛋白質合成;蛋白質的修飾與
(1)高爾基復合體是蛋白質的加工、分揀的細胞器之一,與內膜系統的其它成分共同參與了膜泡運輸和膜轉化。 (2)內質網的特定區域形成的有被小泡,將所合成的正確折疊和正確組裝的蛋白質運往高
(1)相同點:由一層單位膜膜包圍;為一類異質性細胞器。 (2)不同點: 特征溶酶體微體(過氧化物酶體) 形態大小直徑0.2~0.5μm,無酶晶體直徑0.15~0.25μm,有酶晶體 酶的種類酸性水解酶氧
(一)不是。 (二)細胞骨架廣義上包括細胞外基質、細胞核骨架、細胞膜骨架和細胞外基質四個部分,狹義上細胞骨架即為細胞質骨架,包括微管、纖絲和微梁網架(microtrabecularlattice)三大類
細胞周期是指分裂細胞從一次分裂結束到下一次分裂結束所經歷的時期和順序變化。 (1)G1期:主要特征是合成一定數量的RNA和某些專一性的蛋白質(觸發蛋白); (2)S期:DNA復制是S期的主要特
出現了特化的內膜系統,這樣,體積增大了,表面積也大大增加,并使細胞內部結構區室化,一些重要分子的濃度并沒有被稀釋。 ...
分為三步; ①首先是血影蛋白與4.1蛋白、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血影蛋白的α和β亞基形成二聚體,在紅細胞膜內,血影蛋白多以4聚體形式存在(也有6聚體、8聚體)。血影蛋白4聚體在4.1蛋白的幫助下同
該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電子傳遞從NADH開始,復合物Ⅰ將還原型的NADH氧化,釋放出的兩個電子和一個H+質子被NADH脫氫酶上的黃素單核苷酸(FMN)接受,同時從基質中攝取一個H+將FMN還原成FMNH2,
主要表現在組成和功能上不同: 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葉綠體基質中有一些細微顆粒,其中最多的是淀粉顆粒。這種顆粒是用于儲存光合作用所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另外還有一些含脂的沉積物稱為質體
非組蛋白是指細胞核中組蛋白以外的酸性蛋白質。非組蛋白不僅包括以DNA作為底物的酶,也包括作用于組蛋白的一些酶,如組蛋白甲基化酶。此外還包括DNA結合蛋白、組蛋白結合蛋白和調節蛋白。由于非
裂殖酵母MPF的活性調節是相當復雜的,涉及多種蛋白激酶以及Cdc2亞基上兩個位點的磷酸化與去磷酸化。p34cdc2蛋白單亞基上有兩個磷酸化的位點,一個是激活型的磷酸化位點,另一個是抑制型的磷酸化位
①復制源(復制起始點序列):DNA復制的起始點 ②著絲粒序列:該序列與紡錘絲相連,確保染色體能夠準確分離并平均分配到子細胞中。 ③端粒序列:可使DNA完整復制,并保持染色體的獨立性、穩定性。 ...
細胞質基質中Ca2+濃度通常不到10-7mol/L,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正常情況下,細胞膜對Ca2+是高度不通透的; (2)在質膜和內質網膜上有Ca2+泵,能將Ca2+從基質中泵出細胞外或泵進內質網
細胞信號分子包括:短肽、蛋白質、氣體分子(NO、CO)以及氨基酸、核苷酸、脂類的膽固醇衍生物等,其共同特點是: (1)特異性,只能與特定的受體結合; (2)高效性,幾個分子即可發生明顯的
主要有: (1)通過鈣結合蛋白完成作用,如肌鈣蛋白C.鈣調素; (2)通過鈣調素活化腺苷酸環化酶及PDE調節cAMP水平; (3)作為雙信使系統的傳遞信號; (4)參與其它離子的調節。 ...
溶酶體幾乎存在于所有的動物細胞中,是由單層膜圍繞、內含多種酸性水解酶類、形態不一、執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囊泡狀細胞器,主要功能是進行細胞內的消化作用,在維持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及防御方面
ABO血型是由ABO血型抗原決定的,稱為ABO血型決定子(determinant),它是一種糖脂,其寡糖部分具有決定抗原特異性的作用。ABO血型決定子是短的、分支寡糖鏈,如A血型的人具有一種酶,這種酶能夠
原理是:當發現某種抗體能夠阻止細胞間的識別和粘著,那么細胞表面能夠同抗體結合的蛋白分子很可能就是介導細胞識別和粘著的蛋白質分子。實驗中需要分離特異的抗體,然后分兩組進行實驗,如果加
LDL是一種球形顆粒的脂蛋白,直徑為22nm,核心是1500個膽固醇酯;外面由800個磷脂和500個未酯化的膽固醇分子包裹,由于外被脂分子的親水頭露在外部,使LDL能夠溶于血液中;最外面有一個相對分子
核酶的發現。所謂核酶就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 ...